博主
姓名:香城故事 的空间
单位:
职位:
访问人数:480847
博主公告
    
最新留言
我的最新好友
正文
读城(4):交通对重庆城市区位的几个重要改变 (2022-01-09 11:41:02 )

 1、

交通改变区位,从大的观点来看,全球化以后,东部沿海城市因为成为空中与海上的交通节点,在没有陆路的情况下,沿海城市成为中美交往的界面城市和节点城市;欧洲在渝新欧没建设完成以前,中欧的界面城市和节点城市也为东部沿海城市,在基于海洋而链接的中国与全球其他国家,除东南亚与中亚俄罗斯外,全球国家基本都是依靠海上和空中飞行,受交通工具的制约,沿海城市自然成为首选的接触城市。

 

2、

在城市内部,交通对城市的改变作用更加明显。以重庆为例,重庆城市因江山的地形地貌形成了多个组团。从各区地名来看,可以充分看出城市特征:南坪之坪,沙坪坝之坝等。而链接各个组团的之间的传统道路,如沙区到渝中,走红岩村沿线,传统道路是沿山开凿的的,一方面道路宽度不足,另一方面道路不直,不能容纳较大规模的车流和人流;另一方面是水路的接驳,在城市内部体系,离开了桥梁就显得耗时耗事。这两者共同界定了城市规模的扩张和城市流动性的强化。由于重庆位于长江的上游,长江全年水量极不均匀,而江与平地之间的高差过大,无法形成江南水乡的水路直接接驳。


3、

解决江对岸的驳接,就成了重庆城市发展的首要问题。桥是重庆解决组团和组团之间最重要的工具,到目前为止,重庆已经成了全球桥都,无论是桥的数量还是桥的跨度,在全球都是首屈一指的。大量的桥建设完成以后,极大的改变了城市原来各组团的区位关系。如传统上朝天门和江北嘴是重庆最重要的人口聚集区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在传统的水路交通的核心口岸和接驳点。但桥建设完成以后,使得城市脱离了传统以水路交通为核心的城市体系,变成了以陆地交通为核心的城市体系。这最大的变化,就是带来城市核心的向陆地迁移,这点在沙区和江北南坪都有着充分的体现。城市也由以水路交通为基础的带状分布体系,变成了以点为中心向外扩张的陆地城市体系。


4、

陆地城市中心的出现,首先是拓宽了城市的扩张空间和辐射空间,并出现了平原城市的特征,这点无论是在城市规划体系上,还是在城市的对外延伸上都表现的极为明显。也即重庆出现了山地城市平原化的特征。而城市轨道交通,则强化了这种特征,推导交通更进一步缩减了水路交通的差异,同时较和和路能更方便的分布于城市想要去的地点。


5、

城市规划对城市区位价值的改变之典型案例,莫过于江北嘴的CBD。在之前,重庆的行政中心,经济中心一直围绕着解放碑展开,解放碑有最初重庆最好的商业设施,酒店,写字楼等,同时也有重庆最大的批发市场朝天门批发市场(基于交通和地缘性的原因,江北观农贸早期在观音桥形成,可能有类似的原因,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而渝中区的GDP也一直遥遥领先于江北区。


但在CBD规划之后的十几年时间,因商务行政中心设置于江北嘴,江北城市发展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如果不考虑城市行政区域的既定事实的情况,我们可以将人和,新牌坊,龙头寺还江北边界的城市组团统统归结于江北经济圈(渝北区政府和区域经济对这个地段的影响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江北嘴的出现首先带动了五黄路,继而新牌坊,继而龙头寺,在进而到金开大道沿线。而江北自身的扩张,则沿着两个方向,第一是嘉陵广场为中心的观音桥商圈,第二是以新区府为中心的江北嘴下游沿线,对江北区区府位置的界定,也可以视为江北区政府在江北嘴设定的第二个启动原点,两点共同发力,助推了江北嘴的日益繁荣。


江北的滨江区域,一方面受城市进深太窄,另一方面受江岸线太长的缘故(江北应该是主城区江岸线最长的区),从城市形态规划到产业规划都有一些潦草,没有出现如化龙桥的重庆天地这种城市形象与产业契合都较高水平的典型住区。


从这个角度来说,江北嘴的繁荣,一方面与城市产业的规划定位有极为重要的关系,同时也与背后广阔的陆地腹地有莫大的关系;与江北嘴对立的一个案例是沙区凤天路,凤天路片区是沙区最早开发的片区,但受制于陆地腹地狭窄,以及产业的弱驱动,凤天路在整个城市组团格局中,现在已经没有了声音。


6、

本节我们探讨一个现实的案例问题,即轨道交通对城市强弱两个中心点的影响。


重庆第一条轻轨线是二号线,解放碑到大渡口,在轨道交通建成的前几年,人们一直围绕着轨道交通对两地的影响,到底是对解放碑利好,还是对大渡口利好,或者两者都有利好。也就是城市发展中的虹吸效应,还是外溢效应更强。轻轨更建成初期,大渡口片区兴起了建设大型商场热,现在大渡口大型商业设施,几乎都是那个阶段内建设完成的。但从目前城市现状来看,这条轻轨线从目前来看,主要作用还是一个虹吸的效应。


大渡口经济实力与人口聚集,随着重钢的搬迁,大渡口在经济体量和人口聚集上已经失去了与解放碑对话的力量。两个区域的经济互动繁荣的核心要建立在两个点的自身的力量上,同时两点要形成一个核心场(或者城市产业带或者是城市连绵区),必要有两个强力的支点才能成功,而随着重钢的迁移,大渡口产业空心化明显,没有自身基础消费的稳固,是无法支撑商业繁荣的。因此大渡口商业就一直没有火起来,核心原因在于此;另一方面解放碑的购买力外溢则转向了城北区域,重庆向北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解放碑外溢的购买力驱动的。


随着观音桥商圈的不断升级和繁荣,解放碑的购买力逐渐的分散,传统上其他区到解放碑的不断分流道观音桥商圈。铸就了观音桥商圈的崛起,而解放碑和大渡口则不断有购买力流逝到江北。(当然这里有个更重要的原因,轨道大规模建设后,重庆实际上变成了一个网状格的城市,人通过交通工具,基本可以实现等时间的全城通行)。


另一个案例是井双片区,最早的轨道建设规划中,备选项是双碑到解放碑线路,这条线路建设的延迟,原因之一就是嘉陵厂和二钢厂的没落(另一个原因是这条线辐射区广度不够)。随着核心产业的没落,整个区域也陷入没落,因此也才有今天井双片区的土地市场今天的现状。井双片区面临的问题,一方面是片区距离中心区过远,二是产业凋敝后,加上老城的改造难度,让这个拥有先发优势的组团变成了今天城市发展的落后组团。


但现代城市产业更新迭代过快,在重庆第一轮产业重地,如土湾,大渡口,井双,大石坝片区,无疑都成了今天城市的发展相对落后区,唯一一个涅槃的就是江北嘴,弹子石在今天还很难说已经实现涅槃。(未完待续)

分享到:
阅读 () | 评论 (0) | 转载 | 收藏
文章评论:

对不起,您的账号尚未进行真实身份信息注册,评论不能同步到微博!

Copyright © 中鸿地产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