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周(成都):《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战略规划》亮相
23周(成都):《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战略规划(征求意见稿)》亮相
纵论地产行业环境,深度剖析成都市场!
1、土地市场:
本周土地市场显得较为平淡,总共只有4宗地块出让,两宗龙泉驿地块地价均较低,且均底价出让。另两宗服务型用地,因为只有一半可商用,地价显得较低。
上周出让四宗用地总占地面积66101平,总计容面积113308.1平,平均容积率1.714.
2、供需关系
土地市场数据:
截止6月6日,本周出让计容体量为11.3万方
截止6月6日,本月出让计容体量为11.3万方
截止6月6日,本年度出让计容体量1469.7万方
备注:
1、数据来源为成都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从4月开始我们开始引入月度数据!
2、土地数据涵盖了商业用地中其他商业用地(B29类土地)
预售许可证数据:
截止6月4日,本周预售许可证发放数量40.4方。
截止6月4日,本月预售许可证发放数量40.4万方。
截止6月4日,全年累计发放预售许可证952.3万方
备注:
1、5月缺6日、8、11、22日数据!
成交数据:
截止6月5日,本周累计成交量为75.6万方
截止6月5日,本月累计成交量为75.6万方
截止6月5日,全年累计成交量为1165.9万方
本周尽管土地市场暂时处于冷静期,预售本周保持一种相对约束的状态,成交市场则延续了持续的火热氛围。从月度数据来看,今年3月市场进入正常状态以后,已经实现环比三连增的情况,5月更是达到285万方的近两年的第二高,从本周数据来看,本周的周度数据月度化处理以后,6月市场处于持续的高热期。从目前态势来看,这个热度6月估计应该不会有消退。
3、《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战略规划(征求意见稿)》亮相
在重庆轰轰烈烈的推动科学城的时候,成都的科学城也开始高调亮相!本节我们将简要介绍成都科学城的构想和规划:
成都科学城位于成都市天府新区,距成都市中心城区约25公里,距天府国际机场约30公里,是推动成都“双核共兴”、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新极核。
成都科学城规划面积73平方公里,起步区25平方公里,环兴隆湖布局建设科学研究及应用转化、信息网络、生物医药、创意设计、军民融合、中德合作等六大产业组团,重点发展基础科研、互联网大数据、生物科技、高端制造、现代金融、创意设计、研发服务等高端产业。
布局规划
在成都科学城用地布局规划图中,科学城规划了以大数据为核心的互联网产业、设计研发、产业孵化、创新转化园等产业用地,还有高端配套等一系列服务用地。其中环绕兴隆湖的主要为研发兼容商业、商务用地,包括互联网产业、设计研发、产业孵化等板块。在成都科学城的东部,还规划了一个创新转化园,专门用于科研成果转化。
在这些板块中,绿网水系、交通网线将渗透其中,实现生态、产业、城市的高度融合。成都天府新区将以“一城、一区、一带、三园”建设为发展重点,建设成都科学城、秦皇寺中央商务区、锦江生态带、创新转化园、新兴工业园和国际合作园。
6月3日,在成都市科技创新大会上,《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战略规划(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划》)亮相。
《规划》提出,成都将构建“一核四区”空间功能布局,通过5项重点任务14项推进策略,分三步推进西部科学城建设,到2025年,初步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学城;到2035年,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城;到2050年,全面建成全球一流的科学城。
《规划》提出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将以建设全国重要的创新驱动动力源、全国重要的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全国一流的高端创新要素集聚地、全国领先的创新创业生态典范区为战略定位。
建设“一核四区”与全市66个产业功能区相嫁接
《规划》中提出,科学城总规划面积361.6平方公里,将立足成都创新资源优势和城市发展战略,构建“一核四区”为主的空间功能布局,形成“核心驱动、协同承载、全域联动”的发展格局。
“一核”即成都科学城,定位为西部地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研院所和大学创新平台汇集区,围绕网络安全、航空航天、生命科学等领域,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天府实验室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
“四区”即新经济活力区、天府国际生物城、东部新区未来科技城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基地。其中,新经济活力区定位为新经济企业和创新型团队汇集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经济策源地;天府国际生物城定位为全球医药健康创新创业要素汇集区,打造世界级生物产业创新与智造之都。
东部新区未来科技城,定位为国际创新型大学和创新型企业汇集区,打造国际一流应用性科学中心、中国西部智造示范区和成渝国际科教城;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基地定位为全球电子信息产业高端要素汇集区,打造国际知名的中国新硅谷。
从“谋城”到“谋势”,“一核四区”通过数字链、创新链、价值链,集成创新要素资源,与全市66个产业功能区相嫁接,形成科学城发展的拓展空间。
汇聚优质要素资源、建设支撑数字共生城市的新型基础设施
坚持以“人城产”理念重构城市发展方式,提出构建先进要素富集的创新生态圈、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集群、构建公园城市国际化生活社区三项策略。
《规划》明确,在天府海创园、IC设计产业总部基地等核心区域,先期建设高品质科创空间示范点;打造面向全球的科研数据开放与共享平台,共建“一带一路”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筹建天府“科创板”;持续开放城市级、产业级、企业级科技应用场景,搭建面向全球的新经济新技术展示体验大平台。
推动形成融合共生的科学城内涵发展新模式,《规划》提出建设支撑数字共生城市的新型基础设施、以数字共生城市赋能城市全景创新发展两项策略。科学城将建设支撑数字共生城市的新型基础设施,构建工业互联网、城市物联网、数据处理运算基础设施,部署科学城主体框架和仿真系统;加快推动中国电信西部大数据中心、云锦天府IDC数据中心等重大项目落地,形成全国一流的存算一体服务能力。
数字共生城市赋能城市全景创新发展,大力支持企业“上云”,打造成都5G智慧城等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全面提升“城市大脑”统筹能力,打造智慧企业、智慧园区、智慧城市。
加强区域协同创新、联合组建创新联盟交流合作
《规划》明确深化成渝科技创新合作、加强与国内先进地区协同创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三项策略。深化成渝科技创新合作,携手重庆共同争取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载体,争取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布局更多分支机构,争取量子通信国家枢纽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联合组建创新联盟开展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交流合作,探索建立人才、科研资金等创新要素流动机制,促进两地要素双向流动。
加强与国内先进地区协同创新,推动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区域的知名高校院所、创新团队开展多层次对接合作,高质量举办西博会、创交会等活动;建立跨区域长效合作机制,推动与北京、上海、深圳等科学城加强创新协同、成果对接、平台共建、资源共享。
融入全球创新网络,鼓励在蓉高校院所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加快搭建国际科技创新平台;鼓励在蓉高校院所、龙头企业深度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提高整合、集聚、使用国际科技创新资源的能力。
改革科技体制机制、率先开展技术经纪人职称评定改革
聚焦打通基础研究原始创新“最先一公里”和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最后一公里”。《规划》提出,将实施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先行先试、健全创新要素优化配置机制、赋予科研事业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深化科研评价机制改革四项策略。
推动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先行先试,将在赋权形式、健全决策机制、规范操作流程、完善成果评价机制、健全收益分配和激励机制等方面开展先行先试;试点以知识产权等技术类无形资产作价投资的国有资产差别化管理制度;发展专业技术经纪人队伍,在科学城率先开展技术经纪人职称评定改革。
赋予科研事业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进一步支持在蓉高校院所扩大选人用人、编制使用、职称评审、科研立项等方面的自主权;建立重大科技攻关“揭榜挂帅”、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负面清单制”;提升科研人员(包括“双肩挑”科研人员)出入境便利;深化和推进高层次或紧缺人才年薪制、协议工资制和项目工资制。
可以简要概括为以下14个方面:
1:聚集国际一流科技资源
2:聚集培育国际一流创新人才(团队)
3:构建先进要素富集的创新生态圈
4: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集群
5:构建公园城市国际化生活社区
6:建设支撑数字共生城市的新型基础设施
7:以数字共生城市赋能城市全景创新发展
8:深化成渝科技创新合作
9:加强与国内先进地区协同创新
10: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11:推动改革先行先试
12:健全创新要素优化配置机制
13:赋予科研事业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
14:深化科研评价机制改革
附录1、2019年供求数据(前为供应,后为成交)
1月:455.7万方 276.6万方
2月:119.7万方 153.8万方
3月:259.6万方 234.7万方
4月:413.1万方 240.2万方
5月:393.7万方 229.5万方
6月:406.4万方 251.4万方
7月:251.6万方 269.2万方
8月:292万方 239.9万方
9月:539.1万方 222.6万方
10月:391.5万方 224.9万方
11月:443.3万方 245.7万方
12月:444.6万方 357万方
附录2、2020年供求数据(前为供应,后为成交)
1月:249.7万方 261.9万方
2月:9.6万方 56.7万方
3月:250万方 219.4万方
4月:280.2万方 266.5万方
5月:122.4万方(待修正) 285.8万方
附录3:土地市场:
4月:319.7万方
5月:350.3万方
备注:预售和成交数据我们采用城乡住房管理局的数据为准,土地数据涵盖有商业商务用地(含B29类其他商业商务用地)
